本微塘 > 历史 > 正文

​赵公明是什么财神(赵公明是怎么当上财神的来历)

2024-04-28 04:40 来源:网络 点击:

赵公明是什么财神(赵公明是怎么当上财神的来历)

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财源的神明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道教赐封,二是中国民间信仰。

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中国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赵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称赵玄坛,赵公元帅。

“玄坛”是指道教的斋坛,也有护法之意,为道教四大元帅之一。同时为阴间雷部将帅和五方瘟神之一。相传为正财神,司掌世间财源。

徐悲鸿笔下的财神赵公明骑虎图

传说中有五路财神,其中中央主位财神就是赵公明。

在《封神演义》中,殷商灭亡后,姜子牙并未封赵公明为财神,是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简称“玄坛真君”,又称“玄坛元帅”。

统领“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四仙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

因赵公明部下为四名负责财富的神灵,其分别是“招宝”、“纳珍”、“招财”和“利市”,因而成为财神。

不少人就将赵公明与其四位部下,合称五路财神,希望他们可以为信徒带来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与中央五个方位的财运。

有关赵财神的民间传说有很多个版本,有说是鼻祖于殷商时代封神榜的,有说流传于春秋战国东海琅琊的。

最有鼻子有眼的是元、明时代,有了完整记载的神迹故事: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

生于秦代赵大村,从伐木打工做起到贩卖木材发家致富,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财神。

按照百科词条的说法,中国民间有关财神的流传,起源版本多而莫衷一是,但是赵公明的流传盛行,主要寄托的是民间百姓特别是不被官方尊重的经商生意人的一种朴素情怀。

“先富起来”的赵公明不但周济贫困,出手大方,而且资助国家的军事行动,亲自参军打仗,十分勇敢。赵公明一边经营商业,一边到终南山楼观拜访高道,精研道理修得正道。

赵公明驯养了一只曾经骚扰平原百姓的黑色老虎,人们视为奇迹,称为赵公明的黑虎坐骑。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骑黑虎,一手执银鞭,一手持元宝,全副戎装。

该财神像当为武财神,即赵公元帅像,所骑的老虎即所驯养的黑虎坐骑。赵公明讲信用、扶贫助困、学道修行、和美处事、善于隐讳,是一位经商奇才。赵

公明经商理念以信用为本,以聪颖勤劳而聚财有方;以经营得当,管理严密而理财有道;以慈善爱民、仗义济困和疏财爱国而用财有义。古人在感悟赵公明的财富文化时,将赵公明逐步神化。

郭镇之书稿隶魏书体壬寅虎

赵公明的本事之所以不被史家注意,未写入官修史书。

一是封建制度下只注重皇家和将相的历史,忽略或漠视赵公明这样处于中国民间的杰出人物。

二是古代社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思想,由秦代延续到清代,使伐木工人出身的经商奇才赵公明不为主流社会认可。

三是封建社会流行无商不奸的俗念,上层社会认为经商者的地位低贱。

四是中国封建生产关系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超稳态的社会惯性,经商的空间十分狭小,从商者十分有限,使赵公明的经商理念仅仅流传在中国民间。

广大民众则认为财富需要保护神,创造财富需要精神偶像和财神引导,敬奉赵公明为财神。

五是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信奉和尊崇“我命由天不由我”,排斥修得正道后被道教封为神仙的财神赵公明文化。

元朝、明朝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说赵公明终南山人氏,秦朝时避世在山中,虔诚修道。汉朝张道陵天师在鹤鸣山精修时,收他为徒。

且让他骑黑虎,守护丹室。张天师炼丹功成后,分丹与赵公明食之。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呼风唤雨,更能为信徒保命解灾,成为道教的重要护法神。

说到这里,看官和笔者有同样一个好奇问题:财神为什么姓赵?

财神姓赵,首先令人联想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正传》里的主人公阿Q,以及那位不让阿Q也姓赵的赵太爷。

那同样的问题,赵太爷为什么姓赵,“赵”从何来呢?虽然鲁迅先生并未交待,但戏里戏外的人通过故事背景和场景。

都明白了赵太爷的赵姓至少来自于宋朝皇帝赵匡胤的那个赵,也就是宋代人称之为相对于“奴家”的“官家”,这个除了阿Q至死不渝地不懂得,世界人都知道。

财神赵公明的神化故事,具化于元、明朝代的民间传说,堪为典型的大宋王朝复国主义,或者一种追思悼亡仪式与活动。

信奉财神姓赵,老百姓的感情是朴素的,无论如何,只要生活还在,就总是会假借历史传说中的励志故事不断憧憬美好。

老百姓的表达同时也是可爱辛辣的,它总是试图用粉丝流量推举出能够冲破阶层禁锢,主宰自身运势富有进阶变化的偶像神灵。

当然老百姓的表达空间更难免是矛盾的、局限的,它甚至无法摆脱统治阶级官本位语境下,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和姓氏,只能像阿Q那样以赵姓为荣,或者像赵老太爷那样打击阿Q斥责他也配姓赵?!

最后,还可以说财神为什么姓赵的缘由,即如元代人杂剧《赵氏孤儿》,是民间百姓以同样一种曲晦的方式,表达对蒙元野蛮取代赵宋文明的痛惜愤恨,以及盼望复国赵宋繁荣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