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微塘 > 历史 > 正文

​雍正继位时的年龄是多少(揭秘清朝雍正皇帝的夺位真相)

2024-04-28 00:18 来源:网络 点击:

雍正继位时的年龄是多少(揭秘清朝雍正皇帝的夺位真相)

从以前就一直听说过雍正皇帝是夺位的种种,但是问题就在这里,

坊间一直流传,康熙临终前立下的遗诏,曾被人由“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此事因而成了满清王朝的一宗夺嫡疑案。

康熙的这封遗诏最近在台湾公开展出,是否能还雍正一个清白?

雍正皇帝登基的事,一向是历史疑团,据野史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凌晨,康熙病情突然恶化。

传诸王子入见,王三子、王七子、王八子、王九子、王十子、王十二子、王十三子以及步军统领、理藩院尚书隆科多等八人急至御榻前。

康熙下达诏书,当时身为四子的胤禛(雍正)并不在场。

及后胤禛赶到康熙所在的畅春园,三次晋见康熙问安,至夜间戌时康熙去世,由隆科多向胤禛宣读遗诏,据说他当时并无继任王位的心理准备,众王子向他叩首,他还呆立当场。

但有说康熙弥留之际的遗诏,已被当时控制局势的雍正和隆科多篡改,遗诏上本为“传位十四阿哥”,但“十”被改为“于”,结果雍正成功夺位。

这个版本流传已久,成为不少历史故事的题材,当年改编自二月河名著《雍正皇朝》的电视剧,在香港播映时更掀起“雍正热潮”。

但是真的能代表雍正就是夺位的吗?

后来,六月二十六日才对外开放的台湾最高学术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文物陈列馆,展示了大量清朝内阁文物,当中包括这份清圣祖康熙所立的遗诏,完全推翻了此“改字”之说。

遗诏原文已正式曝光,当中关键之句是:“朕亦欣然安逝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即遵典制持服廿七日释服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依此为据,与传闻“传位十四子”的说法明显大有出入,雍正并未夺嫡,他继承大统是出于康熙皇帝旨意,并无添加两笔,将“十”变“于”。

雍正的清白可谓得来不易,因为遗诏是混杂在清朝内阁大库档案中,曾经险被一把火烧清,幸被台湾大学前校长傅斯年一手救回。

内阁在清朝是庶政中心,大库收藏诏敕、题表奏章、史书、黄册等文件,但历代皇帝均没有设专员管理,因此损毁严重。

至宣统元年,更因库墙倒塌,大批档案准备将之烧毁,幸得学部参事罗振玉阻止,辗转交给历史博馆筹处,及后又因欠缺经费,被分装成八千个麻袋,以银洋四千元卖给北京同懋增纸厂。

在险被误当废纸处理掉之前,罗振玉以一万二千元赎回。

最后在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后来成为首任台湾大学校长)奔走下,由中央研究院购入,成为研究明清历史最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由于档案在初步整理时,并未料到会寻到“宝”,以致当年中研院曾流传一则笑说。

当时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半开玩笑的说:“难道在这批档案中,找到满清不曾入关的证据吗?”

事后证实,这批档案确实解开不少历史疑团。

在全部共计二十一万一千九百一十四件档案中,不但发现雍正夺嫡并非史实,还发现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年轻时高中科举进士第二甲第卅六名的小金榜,以及清朝围剿郑成功的诏书等。

虽然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公开,打破“十”被改“于”的说法,但仍有历史学家指出,此备受后世争议的继位事件中,仍有疑点。

例如隆科多是这宗疑案的关键人物,康熙去世时他肯定在场,雍正继位后,为何绞尽脑汁要置他于死地?康熙晚年贴身侍宪赵昌,常传达康熙的命令,最终亦难逃雍正毒手。

另外,康熙死后葬在东陵,雍正则长住圆明园,另建西陵,似乎要远远躲开父亲。

历史学家认为这类悖于常理的举止,反映迷信思想浓厚的雍正,可能自愧做了对不起父亲的事,故不排除雍正确曾改遗诏,只不过手段不如民间传说般单纯。

楼主搜集到的资料目前就是这些了,虽然各界对雍正皇帝即位的看法不同,但是不能否认雍正是清历史上一位能干的皇帝。

英国历史学者史景迁认为:

雍正的父亲康熙为政宽松,执政末期受储立之争所扰且出现典型长寿帝王的统治能力退化现象,雍正即位之初的满清实已浮现官僚组织膨大腐败、农民生活水准恶化的危机;

由于雍正即位时正处于政治历练、精神与人格上的成熟阶段(45岁),因此得以精准的分析问题并有魄力的作出应对。

他的改革同时包含力行整顿与和现实的妥协(如火耗归公与养廉银)。

虽然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雍正未能了解与解决明清两代作为内敛式王朝的根本问题。

但满清得以建立起一套继续运行百年以上仍大致有效的统治体制,而未沦为“立国百年而亡”的异族王朝,此当归功于雍正一朝的改革。

然而钱穆认为:雍正帝是有名的专制,他私派的特务人员监视全国各地地方长官一切活动,许多地方官的私生活,连家里的琐事都瞒不过他,虽然雍正帝精明,但仍是独裁的本质。

此外,雍正帝在平定外患之后,唯恐国内发生政变,于是使计把功高权重的大臣统统清除。

他把过去与其争位的两个兄弟——胤禩、允禟以种种罪名逮捕拘禁,并将为他策划取得帝位的人处死,比如年羹尧和隆科多。